5·7空战、歼-10在与阵风的对抗中表现出色、九三阅兵、福建舰电磁弹射——这些成就让中国军力近年备受关注,连不少西方媒体也开始收敛对中国的轻视态度。然而,尽管军力提升显著,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仍面临不少挑衅。最近以色列、菲律宾、波兰等国在不同场合对中国出手或放话,似乎并不把中国放在眼里。与此同时,美国凭借多年的强权外交和既有的威慑影响力,仍能在许多国家面前施加巨大压力:例如对外施加关税、用制裁或武力威胁来达成政治目的一点钱程,这也让很多国家在实际行动上有所顾忌。这就引人疑问——为什么世界上很多国家对中国既不完全尊重又不完全畏惧?
一种常见看法是“实战检验论”:很多人认为中国的许多武器缺乏大规模实战检验,而西方武器经过多次实战,因而更受信赖。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把“威慑力等于实战验证”这一逻辑拿来套用会出现矛盾:冷战以来,各国最核心的威慑手段是核武器,除二战时期两枚原子弹外,核武器在实战中几乎没有被使用过——但谁会因此称核威慑是“纸老虎”?同样,美国现役的一些最具威慑力的系统,如“三叉戟”潜射弹道导弹、“民兵”洲际弹道导弹、福特级航母,根本没有所谓的“经受过战场检验”的经历;而那些被称为“经实战检验”的战机(比如F-22、F-35)参与的多是局部、低烈度的冲突,不能简单用来衡量其对抗高端对手的能力。
展开剩余74%历史上也有不少反例:1991年海湾战争前,伊拉克拥有长期作战经验的大量部队和实战磨砺过的装备,而美国方面许多新型装备并无大规模实战记录,但最后伊拉克军队遭遇溃败,所谓“实战经验”并未成为决定性优势。再看近年的俄乌冲突:俄罗斯部队在叙利亚积累了实战经验,曾让北约侧目;但到了乌克兰战场,部分单位表现不佳,曾经在叙利亚高光的机型也屡遭损失。与此同时,俄罗斯的R-37M远程空空导弹、以及能挂载“匕首”巡航/高超声速武器的米格-31等平台,在乌克兰战场上却展示了让对手头疼的威力,这说明武器本身的设计、战术运用与环境都有决定性作用,而不是单纯“有没有实战”那么简单。
5·7空战前,西方舆论普遍低估中国武器,认为缺乏实战就无法信任;但冲突后,相关讨论明显减少——事实是,部分国产武器在公开数据上甚至存在保守披露的情况(例如某些空空导弹对外宣称射程低于实际)。这并非贬低“实战重要性”的意思:实战确实能提供宝贵的反馈,帮助改进武器性能和战术,比如把一个性能80分的系统通过实战和修正升至85分、90分。但大规模实战带来的最大受益往往是“人”而非“器”。长期高强度作战磨练了士兵的生存技能、协同作战能力和在压力下的应变能力——这些是训练难以完全替代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乌克兰一些前线部队常被认为在实战能力上超越长期只做维和或局部行动的西方常备军。
因此,不能仅凭军队是否“打过大仗”来否定武器本身的威力。比如中国一些战机在某些冲突中曾参与过超视距对抗并取得战果,这说明中国在某些空中对抗能力上并不逊色。反过来,美国许多所谓“实战检验”的对手往往并非高端对手,战场环境本身也有很大差异。
至于为什么菲律宾、日本等国会在南海或外交场合对中国挑衅——这并不单纯是因为他们“怕不怕中国武器”。更像是《水浒传》里的“牛二”角色:即便知道对方手上有把真正的宝刀,但仍故意逗闹,只因判断对方不会用刀来解决纷争。现实里,许多小国或边缘国家在面对大国时,会通过挑衅获取政治、外交或国内的利益,同时依赖国际体系或第三方支持作为“保护伞”。菲律宾之所以敢在南海频繁动作,一方面是判断中国不愿轻易动武以免引发更大范围的外交孤立与经济后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些国家可以借助区域、国际组织或大国(如美国)的支持来分担风险。
实际上,很多国家畏惧美国或以色列,不只是因为他们武器强,而是因为这些国家在使用武力或制裁时更具即时性与不可预测性——别人觉得他们“一言不合就会干”。相比之下,中国长期强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这为中国在处理争端时提供了更大的战略选择空间:动武固然简单直接,但代价高、后果复杂,往往会带来长期的外交孤立与安全风险。对任何理性的政府而言,战争是为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最后手段,而不是为民族情绪发泄的工具。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中国目前正加速补齐关键军工与战略力量:六代机、核动力航母、战略轰炸机等大项目的陆续服役,将进一步增强远海防卫和战略威慑能力。中国选择给自己更多时间去完善这些关键能力,这本身是一种理性的战略耐心:时间越久、实力越强,中国在处理争端时的主动性与选择性就越大。与其仓促出手去“收拾”挑衅者,不如把棋子摆好,等到真正具备全面优势时再做最有利的决定。
综上所述,实战经验固然重要,但不是衡量一国武器与威慑力的唯一尺度。武器的可靠性、战术运用、人员训练、国家意志与外交后盾,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博弈中的影响力。眼下中国既在快速提升硬实力,也在通过耐心与策略维护更有利的外部环境——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国家敢挑衅,而又不愿在关键时刻与中国彻底决裂的复杂原因。
发布于:天津市51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